2016年3月13日 星期日

關於華語口語與表達這件事-華/漢語的定義(一)

關於華語口語與表達這件事-華/漢語的定義(一)


課前閱讀討論:

Q1:兩篇作者為何皆已「漢語」闡述文章?

        我們這組認為,因為「漢語」這說法,最多人使用,光是全中國的人就佔了一大部分了,所以作者們皆使用「漢語」這詞。

        個人一開始的想法當然也是最多人口使用,也是最多人知曉的華語名稱,但是經過了老師的說明,我才發現,原來「漢語」隱藏了這麼多含意,原來我還給老師的記憶中,有關於漢語的知識,平常在使用的時候,根本不會去思考這名詞的來源,我們想到的原因始終比較粗淺,完全沒有想到原來跟中國的歷史有關...不過我也長知識了,原來跟漢朝的張騫通西域有關,當時的人到了國外,都以「漢人」自稱,久而久之,也就稱漢人說的語言為漢語。現在的事實證明,不管是現在學什麼知識,都可能會在未來使用到。



Q2:現代漢語(共同語)和漢語方言之差別。為什麼需要討論方言?

        我們認為,共同語是以北京話為標準,至於方言呢,就是因為各地的文化不同,久而久之產生各地的特色方言,也反映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。在現今的社會上,方言逐漸地式微,既然方言反映了中國的文化多樣性,自然也就成為政府關心的對象,當然要保護如此重要的語言,以免消失了項重要資產。
        
        其實一開始真的沒有想到共同語跟方言的差別,只覺得共同語是大家都會說的,但是地方的方言就只有本土的人民知道,外地人就不會了解。老師的觀點就深層一點,我們的思考方面就沒這麼特別,不過我覺得龍捲風超級傳神的,共種方言融合成另一種方言,就這樣一直融合下去,最後就變成了廣為人知的共同語。



Q3:漢語共同語語音之特色為何?臺灣語音也有這些特點嗎?

        漢語的特點有聲調、以音表義、輕聲用於語助詞,還有大部分的發音都字正腔圓,至於台灣的語音音調就比較平,我們也不會特別的注重捲舌這件事,只要聽得懂就好,我們的中文也有稍微的改變,融合了一些閩南用詞跟語法。

        其實我認為,最簡單跟重點的說明漢語共同語語音跟台灣語音的方式就是,中國人講話講得很快,但是發音也都很標準,各種捲舌跟輕聲韻都有做到,反之,台灣人就是不需要捲舌也能懂,久了之後,就直接不捲了,聽到正確的捲舌音,還會覺得怪怪的,或是有那個人很刻意之類的想法,不過就是因為這點,所以我們能快速且大部分都正確地分辨,誰是台灣人誰是大陸人。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
        老師課堂上說語言、文化、歷史、政治,其實都是環環相扣的,語言來自於文化、文化來自於歷史、歷史來自於政治。至於華語跟國語都是台灣用的詞,漢語跟普通話則是中國在使用的;華語跟漢語是對外代表國家的標準語言,國語跟普通話則是對內規範的官方語言。聽完老師解釋後,就覺得從用字上的差別似乎也能看出點端倪,「華」跟「漢」似乎就有比較官方、不常使用到的感覺,至於「國」跟「普通」就相較貼近日常用語,真的比較普通、普遍。
        
        其實老師說到漢朝的時候,我真的一點想法也沒有,因為我的歷史真的差的可以,不過也多虧了老師,從今以後,我對漢朝的了解與知識會多了一 點。簡報其中的龍捲風我認為最有趣,因為老師運用了龍捲風的特性跟形狀,充分的說明共同語跟方言的差異,不過這時,我靈光一現,或許,金字塔可以代替龍捲風也說不定?老師使用龍捲風,是認為方言跟方言互相融合,最後發展成共同語,但是,我認為方言跟方言一起堆疊,最後就形成了共同語這個金字塔,擁有各種方言的特點,或者方言經過了精簡再精簡,共同語只是金字塔的頂端?這樣形容我覺得也是可行,因為都有類似的特定規則存在。

         單音節跟聲調,都是表示透過我們講話中,使用的單個字或是聲調,其他人就能分辨我們想表達的意思,這個中國跟台灣都有的特色,其實蠻酷的,因為我們只需要發出一個音,就能充分的表達我們的心情或是狀態,在適當的時間點或場合,我認為這算是有效溝通的一種捷徑。至於其他的各種捲舌聲母,我是覺得在台灣沒什麼太大的差別,因為我們都能猜出發言者真正想表達的意思,所以就不需要太過於糾正這種風氣,畢竟,我們早已習慣了好多年,至少在我有記憶的這十多年來,家人及朋友都是如此。

        或許有人認為,說話一定要字正腔圓,但是,要是真有人在台灣說話字正腔圓的,那他/她肯定會成眾人的焦點,因為,在一群習慣發音不標準的人群裡,太特別了,我們的第一個想法一定是...他/她是大陸人!其實,這樣或許是種無形的霸凌吧!因為,就算發言者是台灣人,但是,我們還是會依照說話的方式,判斷他/她是否為大陸人,然後,從此以後,只要他/她做事,我們就會放大檢視。所以,我認為在台灣其實不用太刻意,就依照平常不特地發音標準的樣子,這就行了,當然,要是真的堅持,那我也不反對。

        對課堂的內容,其實很滿意,因為老師使用之前沒遇過的上課方式,先讓我們小組討論,分享完各組想法後,老師再補充、說明老師個人的看法,這樣好像真的能學到比較多,課後沒事也會跟好友討論其他問題,或是分享個人看法,這些都是之前沒經歷過的,我是第一次...在場的各位學姊、同學們,感覺也都很有想法,很好奇為什麼可以這麼厲害,我就覺得自己沒有什麼想法,至少在第一時間會腦袋空白,氣氛很輕鬆、歡樂,上這堂課真的很愉快,唯一的一點希望是...希望能把課後的靈感提前到課堂上,這樣就能有更多想法了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補充:

網址:

「嘿阿」「真的假的」台中腔很好認

        聽老師說,我們班很多台中人,那麼我就來分享篇有關台中人的新聞,其實我跟大多數台中人一樣,我看完了新聞,還是很有疑問,無法理解到底對其他縣市的人來說,台中腔的定義是什麼...不過呢,我倒是真的中了幾項,像是「真的假的」跟「蛤、什麼」,只是呢,我認為「真的假的」有可能是因為事實太震驚了,所以無法相信,只能重新確認,其他縣市或許也會說「真的嗎」之類的,只是我們習慣了說「真的假的」。至於「蛤、什麼」就是比較屬於別人講話的時候我們不注意聽、沒有聽清楚,或是表示敷衍,所以會出現的說法,我覺得這個也很正常啊,沒有什麼奇怪的。

        我平常在跟哥哥說話時,哥哥們也會有各種語助詞出現,像是我發問完,他們會回「什麼啦」,或者要勸別人打消念頭時,就會出現「不要吧」、「不好啦」這種句子,我是不知道這算不算台中腔,但是日常生活中的對話,我身邊的人都是這樣使用的,我們有各種的語助詞,或許我們算是一代傳一代吧,所以才會從爺爺奶奶、爸爸媽媽,一直這樣傳下來,因為長輩們平常都這樣說話,小孩們理所當然的學起來用,直接演變成台中人說話特色,不過語助詞多也沒有不好啊,個人覺得會顯得更加親切,或是比較溫和、有感情,不致於其他地區的人回答,太過於冷冰冰。

        不過,我最大的疑問是...「聽到台中人講時雖然有點俗」這句!!!為什麼有台中腔就代表俗阿...完全無法理解,都不想想這樣說,台中人會有多傷心,每個地方都有腔調阿,例如:高雄腔、花蓮腔之類的,這是很正常的,沒有哪裡是比較高階,哪裡就比較俗之分,我們台中人才不俗!這可是很親切的一種說話特色,別的地方比不上的,身為台中人的驕傲,我愛台中。

p.s.打完發現...我用了無數個「阿」,台中人無誤,我驕傲,我才不俗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